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03章

孙策的霸业方针,中心是由张纮所提出的“桓文霸业”。桓是齐桓公,文是晋文公,从这两个名字也可以看出,在孙家家底实在太薄的前提下,孙策最初提出的争霸方针其实是相对比较保守的。他尚且不敢直接跨越到称帝这一步,所构想的其实是一种类似于春秋时期,周王室势衰,而以强大的诸侯为主的伯长制。以之为核心,他最重要的三个谋士分别是张昭、张纮以及虞翻。唔,对,还没有周瑜。】周瑜:……虽然你说的是实话,但是为什么说出来就这么奇怪地让人手痒?他脸上原本轻松的笑意往回收了收。他没当上核心又不是他比不上三人,而是单纯先来后到,孙策对他的感情信任还没到位,并且实施的政策和他构想的争霸方针不太相符而已。自信的青年悄悄撇了一下嘴角:后世人怎么搞得跟他不行一样。“那演义到底说了些什么啊?!”孙权的关注点倒是在别的地方,反复将原文看了几遍,他有些迷茫地睁大了眼,冥冥之中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。【在这三个人当中,张昭是他手底下公认的第一谋士,与张纮合称为他的“二张”。两个人在孙策出征的时候,必然有一个会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,而另一个就留下来坐镇大营。他也是孙策众多升堂拜母对象中的一个,被自认要建立“桓文霸业”的孙策认为是他的管仲(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大家都懂),“文武之事,一以委昭”,基本上江东所有的事情他都要经手一遍。演义里面写孙策托孤这一段,说“外事不决问周瑜,内事不决问张昭”。实际上就很离谱,前后都是槽点。】孙·终于知道演义说了些什么·权:……他无语地摁住了自己的额角,在旁边周瑜同样没绷得住泄出的笑声中,问出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疑惑:“写的是挺工整的,但为什么要把他俩主内主外区分得那么清楚?”不管是张昭还是周瑜,他们都称得上文武兼通啊?就算张昭确实打仗没有周瑜能耐,那也不是完全不掺和军事啊!冷知识:江东人才基本上文武兼用,甚至准确来说,没几个正统型纯“文臣”的存在的。

“还有,”他面容复杂地深吸一口气,微妙的百感交集于肺腑,但为了就在旁边的周瑜考虑,他最后到底没直接说出口,只在心里默然:他也不觉得那时候的公瑾已经能够混上托孤大臣的位置了……【孙策死的时候,周瑜还驻守在外地呢,哪里来的托孤?他之所以能和张昭共掌江东大权,实际上是因为在孙策死后,他回去奔丧的时候,第一个向孙权投诚,行了君臣之间的礼节。他的权力从一开始就是孙权给的,是孙权决定的“内外不决都问周瑜”。而孙策只把自家二弟托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