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47章

哦,不是从来没有见过。但是他很有可能,不多少时间,就没办法再见了。

沉默着扫射,他的目光最后落在朝他望来,向来严肃地不苟言笑,此刻却染上了忧色的脸。

“……朕本来还以为,那句年寿不丰里头没有朕的存在呢。”

赵顼开口,说出话的语气竟然还能带着点轻松,好像在和自己器重的大臣唠些家常般地和煦。

只有他脸上僵硬的笑意,泄露了他真实的情绪。

“现在看来,朕果然是正宗的太宗血脉?”

所以才落得个什么,赵家祖传多病?

【既然话都讲到这里了,我们干脆把熙丰变法里头的科举改革也说了吧。

怎么说呢,宋朝这两场改革,带头人物给出的方案多少都带点理想主义的色彩。听上去很让人动容,但是实际操作起来,到底有一些虚无缥缈没考虑好不够“实干”的地方。

王安石变法里头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经济政策的部分,庆历新政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科举改革。

可能有人听了前面的话会问:

王安石变法,不也改了取士之道吗?你为什么不说王安石的科举改革离谱呢?】

沉默的范仲淹,此时倏地抬起了头。

他想知道,自己的后辈改革的时候,是怎么避开他走的老路的。

【那是因为王安石和范仲淹,对科举考试本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。

范仲淹理想主义地将其定义为——选拔人才的渠道。

他希望的是通过科举考试,将世上所有的人才都笼络到朝廷之中,达成一种“野无遗贤”的理想状态。】

“荒谬——怎么可以这样评价范公?!”

有支持范仲淹的官员当场就变了脸色。

这句话表面看上去没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,好似还在称赞范仲淹理想的高远。

然而在座这些文人哪里不懂这些文字底下的闹剧。

野无遗贤——除了《尚书》中的原句,它更是唐朝奸相李林甫用以忽悠玄宗的闹剧。

在这样的语境中出现,更显出微妙的讽刺。

但是被隐晦指摘的存在,范仲淹却毫不在乎。

他只专注地看着,看着天幕。

【而王安石却不同。

他把科举考试,当做一场淘汰赛。】

淘,汰?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